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38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3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31篇
药学   90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19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放射性突发事件造成的放射性核素内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促排剂的研发和及新技术的应用可减少核素产生的内照射的损伤。纳米制剂较传统制剂具有提高药物溶出度、靶向和定位释药、易穿过生物膜屏障等优点。近年来很多学者针对不同促排药物,采用不同的纳米制剂形式,包括纳米微粒、纳米脂质体、纳米乳等进行相关研究,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性能优异的纳米材料具有高效快速吸附、高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在放射性核素促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将核素内污染按核素沉积的不同部位和组织器官进行分类,介绍了相关纳米制剂及纳米材料在放射性核素促排中的应用,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神经上皮细胞转化基因1(Net1)对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及相关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辐射后细胞中Net1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采用RNAi干扰技术抑制细胞中Net1的表达,用克隆形成率分析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发现Net1的结合蛋白.结果 电离辐射损伤后,细胞中的Net1 mRNA水平显著上升(t=-10.52,P<0.05);与对照组相比,siRNA沉默细胞中的Net1表达后明显增加了细胞的辐射敏感性(t=15.31、11.65,P<0.05);无论在正常状态下还是在细胞受到辐照后,Net1都能与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蛋白Ku70、Ku80和DNA-PKcs结合.结论 Net1对细胞的辐射防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与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蛋白相互作用来调控辐射损伤修复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谭浩  王浩  靳瑾  卞兰芳  沈秀  龙伟  樊赛军  周则卫 《骨科》2015,34(5):598-602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丹红注射液对低营养模型小鼠生理及生化指标的影响,并评价其安全性。检验该体系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中的实用价值。方法选取生长期ICR小鼠32只,制备玉米低营养小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以及丹红注射液小、中、大3个剂量(0.2,0.4及0.6 mL)组,每组8只;连续腹腔给药7 d,于第8天取血样后处死,完整剖取9种脏器组织,检测相关生理、生化指标。采用损益指数 总积分(BDI GS)体系评价丹红注射液安全性。结果丹红注射液对主要脏器或组织损伤较轻,BDI值均>0.85,GS值均>9.0;不同剂量丹红注射液对脾脏及胰腺的BDI值均>1.0,表现出良好的补益及健康效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同时,表现出良好的降血糖效应。结论丹红注射液在小剂量下用药风险低,安全性良好。同时,低营养模型结合BDI GS体系可以作为临床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的一种新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低能激光照射作为提高干细胞抗电离辐射的作用效果.方法 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单纯激光照射,单纯γ射线照射,激光照射后γ射线照射组);经635 nm(10 mW/cm2,12 J/cm2)每天2次的剂量照射处理3d,于第3天γ射线照射处理(剂量2Gy)后进行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DNA损伤程度、测定γ射线照射前后细胞内活性和脂质氧化物丙二醛的水平,检测氧化应激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 低能激光联合射线组DNA损伤程度较单纯γ射线照射组明显降低,氧化应激酶活性有一定提高,活性氧水平得到抑制,2组丙二醛产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35 nm激光照射处理的UC-MSCs抗电离辐射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可降低移植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细菌内毒素含量是注射型放射性药物的关键质量属性,已标准化的方法包括家兔法和鲎试剂法;新型检测法有试剂盒检测法、磁弹性传感器法、生物传感器法、仪器分析的方法。分别从蛋白类生物传感器、肽类生物传感器、抗体类生物传感器、适体类生物传感器、细胞类生物传感器几个方面着重介绍了生物传感器法,生物传感器法是未来放射性药物细菌内毒素测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金纳米团簇诱导的小鼠体内毒性是否有性别差异.方法 首先制备谷胱甘肽保护的金纳米团簇(GSH-Au NCs)和牛血清白蛋白保护的金纳米团簇(BSA-Au NCs),然后将48只雌雄各半的昆明鼠随机分为对照组、GSH-Au NCs给药组和BSA-Au NCs给药组.给药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2 ml金纳米团簇,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8 d后通过免疫指数、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来评价金纳米团簇诱导的体内毒性是否有性别差异.结果 2实验组的雌雄小鼠的红细胞和白细胞都有所改变.BSA-Au NCs组的雌性小鼠的胸腺指数有明显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H-Au NCs组的雌性小鼠的谷草转氨酶有所升高,BSA-Au NCs组的雄性小鼠的谷丙转氨酶略有升高;2实验组小鼠的肌酐有明显变化,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SA-Au NCs组的雌性小鼠受到的免疫反应更明显,2实验组的雌雄小鼠受到相似的感染及炎症,雌雄小鼠的肝脏都有所变化,但雌性小鼠比雄性小鼠的肾脏更易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N~6-苯甲酰基-2′-叔丁基二甲基硅氧基腺苷-3′-H-膦酸的合成工艺。方法 以腺苷为起始原料,先对腺苷的嘌呤氨基进行苯甲酰基保护,再分别向腺苷的5′位和2′位引入二甲氧基三苯甲基(DMT)和叔丁基二甲基硅基(TBDMS)保护基,制备得到关键中间体N~6-苯甲酰基-5′-二甲氧基三苯甲氧基-2′-叔丁基二甲基硅氧基腺苷(3)。中间体3与磷试剂2-氯-4H-1,3,2-苯并二氧磷杂环己烷-4-酮反应引入膦酸基团,最后使用二氯乙酸脱除DMT保护基得到目标产物。结果 经过5步反应得到了目标化合物N~6-苯甲酰基-2′-叔丁基二甲基硅氧基腺苷-3′-H-膦酸,并利用~1H-NMR、~(31)P-NMR、质谱等方法确证了其结构。本合成工艺的总收率为35.7%,目标化合物的质量分数为98.5%。结论 该合成工艺与原有方法相比步骤短,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4-羟基-2-(1H-吡唑-1-基)嘧啶-5-甲酸的合成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方法以1-脒基吡唑盐酸盐和乙氧基甲叉基丙二酸二乙酯为起始原料,在三乙胺催化下环合得到中间体4-羟基-2-(1H-吡唑-1-基)嘧啶-5-甲酸乙酯,再经过氢氧化锂在四氢呋喃–水混合溶剂中水解得到目标化合物。结果合成了目标化合物,经MS、1H-NMR确证了结构,质量分数为99.5%,本合成工艺的总收率为87%。结论该合成工艺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成本低、产率和纯度较高等优点,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丹参酮ⅡA进行结构修饰,以期得到放射增敏效果较好的衍生物。方法通过曼尼希反应在丹参酮ⅡA的16位引入不同的小分子胺,通过EI MS、1HNMR确证化合物结构,通过噻唑蓝(MTT)法测定其对Hela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及20%抑制浓度(IC20)值,初步评价几种衍生物的放射增敏活性。结果得到丹参酮的5个化合物,其中4个未见文献报道。其中3个进行了放射增敏活性测定,发现在16位引入芳香环的衍生物C5放射增敏效果增强。结论在16位引入芳香环可能是提高药物放射增敏活性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肿瘤靶向RGD多肽纳米纤维,研究其体内分布和肿瘤靶向性.方法 通过多肽固相合成法制备靶向多肽Nap-GFFYGRGD(RGD-肽)和对照多肽Nap-GFFYGRGE(RGE-肽),利用核磁和质谱对多肽的分子结构进行表征.多肽溶液经煮沸后冷却可自组装形成纳米纤维(RGD-纤维和RGE-纤维),通过透射电镜(TEM)对纳米纤维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采用氯胺-T法对多肽进行125I标记,利用放射性HPLC对标记多肽进行分离纯化.建立BALB/c小鼠皮下乳腺癌肿瘤模型,125I标记的多肽自组装形成纳米纤维后经尾静脉注射,分别于注射后1、3、6、12 h进行眼球取血并处死小鼠,取肿瘤、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肌肉和脑等,用γ计数仪测量各组织放射性信号强度.结果 RGD-肽和RGE-肽均可自组装形成直径约为10~ 20 nm的纳米纤维.RGD-纤维和RGE-纤维在注射后各个时间点在体内主要脏器的分布规律相似,主要分布于胃中,其次是肠.但2者在肿瘤组织的分布规律存在显著性差异,RGD-纤维注射后6h内在肿瘤组织中呈现出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而RGE-纤维在3h时达最高浓度,在6h2者差异达到最大,分别为6.25% ID/g和2.79% ID/g(P <0.01).结论 肿瘤靶向肽RGD能明显提高多肽纳米纤维在体内的肿瘤靶向分布,为该载体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用于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